新闻公告

明星大咖再开讲!赵立新做客表演课堂线上大师公开课

        “表演课堂大师公开课”系列线上课程于9月10日教师节再开讲,表演课堂™教育为参加线上师资培训课程的老师、广大戏剧影视表演爱好者邀请到著名演员、编剧、导演赵立新做客直播间,与表演课堂创始人江一进行精彩的探讨,为大家分享他从业40余年来的经历。

未标题-1.jpg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表演不是一项专利。通过“表演课堂大师公开课”所搭建的线上平台,赵立新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详细探讨了国内外戏剧教育的不同、戏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在西方已经发展近200年的戏剧教育,在国内尚属于起步阶段,如果能够讲戏剧教育作为中小学日常教育的正常一环,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专业能力都能带来极大的帮助。作为家长和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戏剧教育的学习当中,对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也将带来本质上的改变。作为曾经任教中央戏剧学院的赵立新老师,本次分享也是对各位在教学一线辛勤教师的献礼,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戏剧、表演的精彩解读,引得网友直呼“仿佛到中戏上了一节课”。表演课堂作为国内早期进行戏剧参与教育项目研究的教育品牌,也一直致力于戏剧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在创新戏剧教育课堂的同时,为广大教师、学员、戏剧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未标题-2.jpg

       很多人不熟悉赵立新老师“走红”之前的经历。2000年,赵立新老师回国,留在中戏教学。2004年,赵立新受聘于中央戏剧学院成教学院任导专班主讲教师、电艺系表导基础专业任主讲教师、影视职业学院表演系主讲教师,同时也兼任瑞典斯德哥尔摩设德泰利舞台艺术学校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于是之艺术学校表演系主讲教师。
       回国任教,一方面与他对戏剧、表演的痴迷与执着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赵立新希望通过他在国外的学习经历,能够帮助更多在戏剧和表演道路上探索的莘莘学子带回更多的学习经验。
       然而,走进戏剧艺术殿堂的赵立新老师,曾经的求学之路也颇为坎坷。当时的戏剧艺术普及程度远不及现在,但怀揣着一份热情与憧憬,赵立新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逐戏剧艺术的旅程。

未标题-3.jpg

       赵立新:我们谈戏剧啊,这个这个词到今天来讲都还有一点点曲高和寡的意味。这个词很大,严格讲是一个舶来品,是个外来词,也是个外来的东西。
       我的家庭不是像那些世家,我的家庭没有人从事戏剧工作,尤其当我报名的时候,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社会的整个普及程度来说都是比较弱的,比方我们更熟悉的是戏曲,只有中国传统戏。
       我们熟悉的更多的是电影电视,戏剧这个东西是渐渐地随着我们包括改革开放,我们获取信息以及媒介渠道带在拓宽,方法在增多,渐渐认识到了戏剧这是个什么东西,也不断的能够看到国外很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包括来到我们国家来演出,包括现在的在线上的这些通过视频的方式来看到一些很稀缺很珍贵的剧种。
       我在高中之前对戏剧完全是零的认识。知道话剧,但是很少看到,那个时候更是懵懂无知。后来当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属于临时抱佛脚,借了一些关于戏剧的书,但是因为怀着这种热情,还是希望能够金榜题名的,就想下功夫来看一看,觉得好高深、好艰涩、好遥远。对于我们那个时代的少年来讲,戏剧非常陌生,但是通过了中戏的专业阶段的考试之后,反而就像一下子被扔进一个游泳池一样,就沉浸到那个戏剧的海洋之中。严格来讲,从上考上中戏之后,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和条件,可以尽情地去拥抱戏剧,了解戏剧,从事戏剧。

       赵立新学生时代曾在中央戏剧学院求学,在校学习成绩优异,大二那年被保送至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拿到导演系硕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初,赵立新毕业后去瑞典,做职业话剧演员,成为第一个考入瑞典国家大剧院的华裔,之后担任维斯塔挪剧院形体指导,乌普萨拉市剧院和斯德哥尔摩阿里翁剧院的演员。
       在谈到对戏剧、表演的学习时,赵立新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也颇有感触。

未标题-4.jpg未标题-4.jpg

       赵立新:首先,我们要再次把戏剧从高不可说的神坛上拉下来,其实戏剧就是讲人,是表达人类,表达人类社会,深层与浅层皆可。它是一种跟我们的精神情感紧密相关的一个谜语形式。他最早脱胎于就是古希腊的一种祭酒神祭祀的形式,形式感很强。在那种宗教仪式当中,那时候的大祭司才能完成这个仪式,人们渐渐发现产生了一种观演关系。整个祭祀过程很具观赏性的,很好看。从服装、道具,在无论是教堂还是在露天,都有整个过程来完成。观看的人其实就是今天的观众。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越来越完备的艺术形式。这当中少不了当时古希腊特别伟大的剧作家,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还有索福克勒斯等等,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剧本,然后再由民间来完成表演。在民间这个完成的过程中,发现普通人来诠释这个剧本是不行的,它需要专业训练。就像当时,大祭司是经过专业学的,普通人不能担任,那就产生了观赏者对于表演者的要求,表演者要完成自己表演的这个行当和一套规定动作的话,就产生了专业方面的内容。渐渐形成了演员、编剧、导演等不同的分工类别。
       具体到戏剧学院,包括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也包括电影学院,或者传媒大学,之后的很多大学都开办了表演系,越来越多。没想到戏剧表演或者表演能够普及到这样一个程度。大家对于表演越来越了解,就像古典音乐一样,这些都是人类艺术的结晶,能够提高我们的认知,提高我们的审美,加强我们的艺术造诣,陶冶我们的情操。面对这样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宽广的这种艺术推广,戏剧艺术、表演艺术对于一个专业演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声台形表”四个方面的训练。
       通过我在国外的学习,我觉得在专业学院的培训当中,国内外的差异也不是太大,但是国外没有那么独立地把这四项特别片面地强调。在表演的课堂里边让它汇聚在一起,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假如每一个单一的一项去完成,可能会特别突出,但是相结合起来之后,还是要融会贯通,把它变成自己的,化成自己。比如舞蹈演员,他们的肢体表现力要远远强过普通人。原因是舞蹈演员唯一的传达媒介就是身体。他们没法说话、歌唱,只能用身体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个很可贵的点,国外的教学在进行基础的这些元素训练的时候,重点反复强调想象力。艺术类别里面最重中之重实际上是想象力,想象力帮助人类产生了无尽的可以对于艺术的认识延展,直接能够帮助扩大表演,来丰富表演内容。
       一个演员面对摄影机或者在舞台上面对观众,眼神非常重要。那眼神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除了建立在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经历以及文化积淀以外,理解剧本之后,还要去延展自己的想象力。这个时候,如果想象力更强,表演的状态就更高一层,所以今天我们有一些也非常优秀的演员,之前也没有学过表演或是专业训练,但是他的表演会让人特别的欣赏,没有遵循这种死的原则规律,反而会出现很多很鲜活的表达方式。是那这个其实也是想象力在帮助的,因为想象力没有被捆住。
       还有就是我们发现国外的同行,除去他们天生表达那种自如自由,就是他们的想象力的飞跃,他们在表演当中的更为飞扬的东西,这是我们要慢慢、在后天来一点一滴去学习的。

       未标题-3.jpg对于国内现在存在的某些艺术教育相关的问题,赵立新老师也有着不同的见解。戏剧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导孩子们释放天性,同时戏剧教育能够创建更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让孩子们进行人生感悟和体验。

未标题-5.jpg

       赵立新:在现阶段的无论是少儿教育,还是在成人教育的整体板块当中,我们发现有一个问题就是模式化。比如说他们的学跳舞,更多的他们只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一个笑容,尤其有些老师限定的很死,实际上在那一刻他不知道他犯了罪,他扼杀了一个刚刚萌芽的一个未来的艺术家的灵感,这个想象力的翅膀一下给剪了。为什么说年龄越大人们怕的东西越多,是因为你的经验越多,听得越多,越会对结果产生恐惧。初生牛犊不怕虎,是最初他没见过,他没经历过,他也不害怕。孩子恐高的很少,他不知道悬崖是意味什么。他不知道是掉下去最后肯定没命,但我们知道,所以我们怕的越来越多,是不断有人告诉你不要过去,那儿不能站,很危险。我们之所以说现在去推广戏剧课程,是因为通过戏剧我们可能给了他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给他限定出一个绝对的剧本的一个最终的走向,让他去进行的更多发挥。包括通过表演的方式,能够让各个学科的学员都能够有更好的想象空间和表现力。

        2001年,赵立新出演了张黎执导的中国内地第一部近代史剧《走向共和》,在剧中饰演国会参议院议员罗文,逐步为大众所熟知。随后,他在电视屏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大明王朝1566》中富甲一方的江南丝绸商沈一石、《中国往事》中的大少爷曹光满、《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电讯高手李侠、《芈月传》中的秦国相国张仪等等。
在电视剧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他的身影同样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饰演县长史为民、在《芳华》中饰演文工团的最高首长宁政委等等。
丰富的表演经历,对赵立新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未标题-6.jpg

       赵立新:我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我觉得表演是人的艺术,是探索人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说:人人都戴着一个面具,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表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对不对?在写字楼里的小职员,在自己的老板面前表演;厨房的厨师跟厨师长在表演。我们就维持在人与人之间的表演之中。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大家都会去作为另一个我。你无法百分百真实的去表现,因为太真实的东西就是苍白的、没法被人接受的,有时候甚至不能见人。在这种限定下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在进行表演。我们说人性是特别复杂的,所以为什么很多观众其实对作品的不满意,大多数除了对拍摄手段和表演手段、制作手段粗制滥造不满意以外,其实更多对于剧本当中人物的设定,人物的这种建构不够丰富,太过单一。它不像我们生活中发现的人性那么复杂。那人性的这种丰富怎么能够靠表演来去探索,跟戏剧有什么关系?我们从事的揭示人性和认识人性的这个表演艺术,是在于我们在一个演员的一生当中,会拿到很多剧本,拿到很多不同的人物,要去认知它、分析它:他在此时为什么讲这个话,怎么会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如果对人性探知是特别肤浅或者是特别单一的时候,表达出来也是单一,那观众就会不满意。相对来说,熟练的掌握表演技巧,甚至认知了表演真谛的演员通常表演的很好。当从表演中脱离出来,再去看待生活中的人的时候,因为在剧本中见了无数的人物,发现了、接触了无数的性格,也会对人性有比较老练的判断,开始在生活中去观察其他人的“表演方式”。但当表演超过了一定的分寸,就过了。生活中的“表演”跟我们在舞台上是一样的道理,当过度的表演超越了一个尺度和分寸,它就会让对方尴尬、混淆、不舒服。所以无论是在哪种表演当中,都有一个尺度,就是这个尺度,告诉我们如何去把握、认知人性。

       很多人认识赵立新,是通过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在惊叹赵立新老师声音的浑厚、磁性、多变的声线以外,更被赵立新老师通过声音塑造“形象”的能力所折服。赵立新老师对于声音的塑造,有着特别的执着。

未标题-7.jpg

       赵立新:我是从高中的时候就对声音艺术感兴趣,而且对当时的译制片配音情有独钟,我觉得这些只靠声音来塑造角色,甚至进行二度创作的演员特别了不起:就在于你看不见原剧演员的眼睛,看不到他的表情、身体,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且还要把自己的声音装到一个外国人身上让别人去听,让观众毫无违和感,这就十分困难。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不舒服的、反面的例子,就是两张皮贴不在一起,把演员原本精彩的表演给拉低了。
       这当中声音的处理难度是挺大的。首先声音要跟这个人物的性格匹配,除了匹配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外,还要反复地去琢磨人物。因为你没有办法像原剧当中演员那样去身临其境,只能根据成片去贴人物的命运、人物精神,这是很难的二度创作。
       我们平常讲话没有那么精致,它是带有毛边儿的。就像砂纸打磨,它会有痕迹的。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对话是非常生动的,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下一步要说什么。比如你问他吃了没有,他可能哇一下哭了,因为昨天他感情生活出现了变化,你不知道,所以你要迎接的是一个完全未知的状况。但你是真实的,可是演员是有剧本的,所以为什么好的演员会不露痕迹,就装作不知道,这就是表演的功力。我们人艺的一些老艺术家反复强调表演不是在演世界,而是演人物。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生命,是这个人,是这个人物。我们需要承载着这件事并往前推进,所以你得把人抓住:人的性格、人的喜怒哀乐,人的爱好、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对于声音来说更是如此,那就是如何赋予声音性格。比如说我们读绘本,绘本里面有不同的形象,是吧?有老鼠,有大象,有个鱼有鸟,我们如何去建立不同的这个动物的性格,实际上是靠着嗓音变化。这里除了声音运用的技巧以外,就是要去认识、了解每一个动物在我们人的认知当中的特点。比方说蜗牛是很慢的,他可能直接会影响你说话的语气。你配一只猎豹什么感觉?那就是绝对的速度猛烈冲击力。这都是动物性的,就需要在声音上去调配,去修饰,去拣选它不同的色彩。
       最后要反复练习,反复来听,反复来判断有哪个地方的缺失。这是个长期的工作,一旦达到了对于人物、动物不同色彩的性格认知,能够去演绎不同的声音的这一步的时候,就会形成了一个自我习惯,就是在进行声音塑造时,你就会先去想赋予他什么性格,给他什么色彩,而不是说话声音好听不好听。其实就是我们表演当中经常会提到那个观察生活、观察人物,尽可能多的去了解生活当中各个的细节,然后去采集到自己的信息库当中,迅速地去提及,然后去赋予到我们每一个角色或者说人物上。

       戏剧的艺术,包括表演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为什么谈到戏剧和表演,总是觉得离我们非常的遥远呢?“表演不是一项专利”,而是大家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赵立新老师用他的理解,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诠释。

未标题-8.jpg

       赵立新:我们谈到了表演不是专利,什么叫专利,一涉及到专利,就是有权属的问题,对吧?但是表演不是,只要你有生命,你有自由的思想,你有自由的谈吐,你就可以享受戏剧。我觉得这是一个推广给全民最好的内容,它不是口号,不是命令,不是任务。
       我非常建议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戏剧艺术、表演艺术。在国外从小学就有戏剧课,戏剧普及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是最好的精神文明的推广。因为通过戏剧这个形式,人们接受起来特别容易,戏剧有故事,好玩儿、鲜活,尤其是接触到优秀作品时,对于自身有提高,所以当然要进行学习。
       我们也时常说一句叫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实际上就是在戏剧中,孩子们提前地开始接触你自己的人生,接触他人的人生,这里面是五彩斑斓的。当然这里有眼泪、有辛酸,但同样有阳光、有微笑、有鲜花,组合在一起才会有人生。透过这样一种形式,让我们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我刚才讲的这些文化、艺术信息,理解人类最好的东西,对于他们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感知环境、预想未来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学,把它变成一门课,而且是必修课。什么时候戏剧变成必修课,就能够帮助孩子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是一本拥有无限的彩色的书。
       戏剧教育发展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更多的孩子能够去接触到,包括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家长,其实都可以去接触,因为通过戏剧能够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去赋能。
 
       除去明星的光环,为“先心病”儿童朗读绘本、亲自探望、捐钱捐物、联合公益基金建立暖心小屋,赵立新也一直在为公益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赵立新:公益,是在自己生活当中的一段时间感悟到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有这个愿望的时候就去做了的一件事儿。开始就想说尽我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我听到一个朋友讲过先心病患儿的故事,是一个我在众多的事情当中,最能让激发我去帮助这些孩子的事情。就是因为从这些孩子生下来开始,他的生命中最关键的一个部位——心脏出现了问题。中国每年大概有十五到二十万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些患儿当中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是有生命危险的。很多家庭首先要接受这么重大的灾难性的事实,其次就是如何给孩子们治疗,这需要很多钱,而且手术非常复杂,很多家长就放弃治疗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先接触到现金援助的规划,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包括去捐钱捐物,到医院的病房去看他们,接触他们的父母,因为这些父母是都是带着孩子一起在经历生死的人。帮他们成立了好多这个暖心小屋——给这些带孩子看病的家长们和孩子们住的地方,解决他们的一些困难。
       当接触到这些患儿之后,我发现那个世界很沉闷,让人窒息,很多时候没有希望。作为一个健康人,放下自己所谓的身份,给了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就挽救了生命。佛家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救命的事儿。我觉得能够尽一份自己的可能性来做这样一件事儿,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而且见到了那些治好了以后的孩子,那种温暖的微笑,对未来的希望,是极强的、极具感染力的,让你对生命进行了一次思考,也产生了对生命无比的敬畏和对亲人亲情的更加珍视。我们的三观会被改变,会被影响,我会被他们影响,不光影响到了他们、帮助他们,同样他们也帮助我,让我学会停下来静一静,对生命进行思考、适应、沉静。
 
       表演课堂™教育十分有幸能和赵立新老师对戏剧、表演、人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讨,在未来,表演课堂™将继续邀请行业内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分享,继续为中国的戏剧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